我国即将进入老年社会,随着老年群体的比重日渐加大,老年教育问题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社会地位。做好老年教育工作,是应对我国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任务。

我国老年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迄今已有20多年历史了。作为老年教育主阵地的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地域上由中央、省、地逐步日益延伸到了县、乡、村(街道);规模上由小规模、单一学科逐步发展到大规模、多专科办校;时段上由短期办班、阶段办学逐步发展到常年办班,教学内容也逐步由单一粗简向精品实用方面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老年教育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办学环境还不够优化;网络布点不够完善,办学规模还不适应需要;办学方式还比较老套缺乏生机,教学效果还存在不少差距;教学力量还不够强健,不少地方师资匮乏,等等。可见,老年教育的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提升潜力。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提升质量上狠下功夫。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强化。

一、高度统一对提高老年教育质量重要意义的认识

1、从战略意义上认识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学习既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老年教育工作,特别是把提高老年教育水平提到关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度来强调,列入到提升国民素质实行终身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也都更加给力,相应制定了具体的实施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真抓好提升老年教育质量就是落实中央到地方党委的大政方针,是把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变为具体的实施举措来落实。

2、从社会发展意义上认识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占总人口五分之一的老年群体是我国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进程。如当前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推进,社会要求全民都要懂得现代城市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学会使用电脑、通信用品、各种智能家电的基本知识,而这往往是老年群体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多数老年人年轻时和在职工作期间皆没有接触电脑操作。而让老年人学这类知识,已不是生理黄金时期,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深入浅出、教育方法上有的放矢,才能使老年群体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大潮中不成落伍群体,让广大老年人成为推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生力军。

3、从老年群体的需求上认识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针对性。

老年人在生活中存在不少知识盲点和“科技短腿”,而其中绝大部分有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强烈愿意,但对现在的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的课程设置及教育方法满意程度不是很高,由于现在老年大学布点和办学规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很多老年人根本没有机会进老年大学系统学习自己迫切希望学习掌握的知识。据2011年底统计,湖南现有离退休干部77.3万多人,但能进各类各级老年大学学习的只有13万多人,只占18%,全省有1000万老年人,只有老年大学523所,加上师资力量有限,最大纳生容量不足20万人。只占应受教育对象的2%。据抽样调查,有求学意愿的至少近100万人,常年办学的基层老年学校为数不多,现在相当一批乡村还没有常设意义的老年学校,教育质量问题更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提高老年教育质量,逐步普及老年教育,让教育资源惠及全体老年人,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当前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

总体来看,当前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机遇很好,有利条件很多。主要有以下“东风”可凭借助力:

1、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正在逐步深化对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发动全社会有识之士参与老年教育工程,组织领导上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湖南每年都召开了一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或理论研讨会,并拟定了“十二五”期间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老年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基础。全国共建起了一万多所老年大学,大多数学校有校舍、桌椅、电脑及其他的教育设施。湖南523所老年大学都实现了“五有”:有校舍、有黑板桌椅、有课程教材、有活动场所、有娱乐活动室。

3、有较强的教育专业人才队伍。近些年,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学校都配备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建立了精明强干的管理团队,并逐步配备了兼职的专业教师队伍及校外辅导员、顾问班子。

4、有近30年积累起来的老年教育管理经验和体会,有较完整的教育管理制度。如湖南省益阳市老干部大学制定了《老年大学章程》、《教师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十点要求》、《老年教学大纲》、《教研教改公开课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湖南绝大部分老干学校都初步形成了类似益阳老干部大学这样的涵盖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制度保证。据了解,全国大部分老干部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体系。

但是,辩证分析当前老年教育质量状态,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障碍,提高其质量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

1、各地领导对老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认识上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老年群体重在养不在教,有离退休生活费拿、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就不错了,受不受教育不是十分要紧的事,认为让老年人受教育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2、老年群体自身对享受教育资源热心学习知识方面认识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老同志安享现状,对精神生活、参与晚年受教育当学生缺少兴趣和信心,加上老年人身体上存在难以抗拒的生理规律,记忆力减退,体力不支,且不少人患有慢性病,也增添了教育提质的难度。

3、教育经费投入短缺。由于各地经济条件不一,对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差异很大,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导致校无居所、课无桌椅的硬件缺少的老年学校为数不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使提高老年教育质量成为“空中楼阁”的梦幻。

4、各地教育人才力量严重不均。师资力量城市优于乡村,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落后地区。且稳定性不强,大多是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容易流失,持之以恒多年一贯制稳步增强的教学力量严重缺乏。

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

三、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主要思路

老年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个面广、点多、时久、要求严、期望值高的重大工程项目,它关系到长治久安,社会进步,国民提质的基本问题,它还牵系着国盛邦旺、人民大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幸福指数提高等方方面面。我们要下硬功、施强招提高老年教育质量。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努力抓好老年教育工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认真应对快速老龄化提出的新挑战、新任务、新战略、要有勇于改革、致力创新的战略思维,认真制定宏观目标和微观思路。力求在六个“进一步”上有重大作为,将其作为重要“抓手”抓出实效

1、进一步强化党和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使提高老年教育质量问题常抓不懈,做到关注常态化。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对当地老年教育进行一次全面调研评估,寻找差距,有的放矢,查漏补缺。建立定期议抓老年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并确立完善工作责任制、象重视计生工作那样重视老年教育,建立短、中、长期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力争让有学习愿望和有学习能力的老同志受教育率达到100%。并在财政支出方面致力加大老年教育的投入,让老年教育做到领导脑子中有位子,思路中有盘子,工作中有点子,发展中有票子。

2、进一步抓好老年教育硬件建设,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实现老年学校街区、乡镇全覆盖。并建立一批示范学校以点带面。通过举办联盟老年学校和品牌学校连锁分校,消灭老年学校的空白乡和空白街道。如湖南力争由现有的523所老年大学,发展到2000多所。做到街街有校区,乡乡有学校。并使所有学校的教学设施实现齐全化、现代化、精细化。要努力将我国教育鼻祖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理念及晋国师旷大师“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的教风学风吹遍华夏大地。

3、进一步广纳人才,实现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专业化、精英化、一流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非一日之功,要象明代龚自珍倡导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样,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招纳兼职知名教育行家,如就近招聘热衷老年教育工作的乡土人士,特别是在近期离岗退休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管人员,可作为选聘的重点对象。相对而言,退休的中小学教师资源是很丰厚的可用性资源。

4、各省统一编制修改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各地进一步优化课程,致力做到教材不断提质。老年教育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特点,注重实用性、浅近性、意趣性、强效性。教材多用故事代替抽象的观点和道理。如编书法课教材要注意努力编出自己的个性风格来,如选例:把大书法家王羲之晚上在妻子身上用手指痴心练书法的时候,妻子脱口一句:“人各有体”的怨言,启示了王羲之的思路,就把课程编出了意趣力和形象力,让老年学生记得住,用得着。各省、市、县都要组织强有力的班子编写教材,努力提高改进原有教材的质量,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就地取材的乡土教材,努力做到实用易学,让广大老年学员都拥有精品化课本。

5、进一步深化改革,改进教学方法,致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抓好“名师教学”、“名牌”、“精品”课程的培育和推广,加强针对老年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导教学改革纵深推进,各省、市、县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老年教育研讨会,湖南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尝试。要加强教学手段创新,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远程老年教育公开课程,综合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平台,逐步建立远程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大力提高老年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断开展老年教育教学大比武活动,对优胜教师实行重奖,促进其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不断出亮点、上水平。

6、进一步推行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优化课程设置,动化教学过程,活化教学课堂。让老师与学员教学相长、情趣地学习科技知识,增长才智、延年益寿。此外,要充分听取各地老年人的意见,广泛采纳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建议以及对课程设置的高见,还可请学员上台模拟讲课,互教互学,要让社会调查和课堂讨论式教学,学员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常态化状况。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