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扩大老年教育供给问题

《规划》指出,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组织、教育、文化、民政、老龄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年教育的格局,然而老年教育还存在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供需矛盾,出现“一个学习名额难求,排长队报名”之现象。据2013年统计,我国学校老年教育入学率为4.8%。可见,当今老年教育供给和模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为此,《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并作为“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内外老年教育的成功实践表明,要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必须首先转变两个传统观点:一是转变老年教育就是学校老年教育。我们说,学校老年教育只占老年教育的很少部分,不能绝对等同于整体老年教育。二是转变增加老年教育供量即是加大投入。我们说,增加供量当然需要加大投入,但不仅如此,途径和方式是多元的。笔者认为,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同样可以增加老年教育供量。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人自主教育、基层社区老年教育、学校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社会老年教育“五位一体”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模式,着力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学习需求。

(一)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自主教育

研究表明,老年人具有丰富的智慧、经验和技能,这些优势是开展老年教育的宝贵资源。《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何况,老年教育应以老年人为本,要充分体现老年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要强化老年人“自主学习”的理念,依据老年人群的特征,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团队,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自身需要的老年学习活动。

(二)优先发展基层社区老年教育

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基层社区,与基层社区同命运共呼吸;再加上老年人基于生理健康等原因带来行动不便,因而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规划》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结构”。在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的基础上,着力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老年教育指导组织,加强老年教育统筹规划,建立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并将社区老年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利用社区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

(三)转型提质发展学校老年教育

转型,指的是老年大学(学校)面向社会办学,从服务于本系统离退休干部职工,向服务更多的社会老年人群转变。提质,指的是提高学校老年教育质量。具体而言,遵循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适宜性老年教育;加强课程建设,研发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老年教育的系列课程,科学而有效地开展老年教育。发展,不仅是指通过转型、提质发展老年教育,而且指的是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办老年大学(学校)。对此,《规划》提出“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老年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设立老年教育专业,培养老年教育专业人才。

(四)建立和完善远程老年教育

一是可推进老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此列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国家发改委“信息惠民工程”建设之中。二是充分利用城乡终身教育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远程老年教育系统,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在省市积极推动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老年开放大学”和“网上大学”并延伸至街镇乡、基层社区,建立老年教育网点,与社区数字化学习紧密结合。

(五)创新发展社会老年教育

一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示、户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老年教育。二是在城市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探索“养教结合”的社会老年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探索“医、教、养”三位一体的社会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与老年人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与旅游业合作,积极探索“游学一体”,旅游过程即为学习过程。四是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内容多样的老年教育体验基地,进一步探索和积累“体验式”的老年教育模式。

总之,这五种老年教育发展新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共同为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服务。笔者相信,当“五位一体”老年教育发展新模式完善之时,也即是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优化之时,我国老年群体的学习获得感将会大幅提升,从而可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老年教育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是老年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发展的动力。《规划》将“老年教育发展机制创新”列入“十三五”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老年教育事业,不仅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事业。“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发展老年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为此,老年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和解放社会活力参与老年教育。

(一)创新发展体制,以多种模式整合社会资源

实践证明,可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一是建立城市顶层统筹协调机构,整合社会老年教育资源,如上海等城市经验。二是整合跨系统的老年教育办学机构,一体化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如温州等城市经验。三是建立老年教育共同体或联合体或协作组织,共享社会老年教育资源,如杭州等城市经验。

(二)创新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

实践证明,可从多方面努力: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如广州经验。二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规划》提出:“支持老年教育领域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教育中作用”。

要制定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长效机制,表彰社会组织及其个人的先进业绩,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体系,特别要注重对社会组织“领袖”人物的培育。这样,使社会组织在老年教育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动员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提供学习服务”、“开发学习课程”、“承担实验项目”、“开展教育评估”、“参与政策制定”、“规范自律行为”等方面作用。

三、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是老年教育教学的中心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宗旨的实现。

(一)重视老年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

这里讲的老年教育特色课程,是相对于非老年教育课程而言。不单是指老年大学特色课程,而是指总体上的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建设老年教育特色课程,是由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老年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所决定的。

首先,取决于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现代教育学基本原理表明,任何教育受两大基本规律所制约,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而且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老年教育,受老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换句话说,老年教育包括其课程设置,均要以老年人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社会属性、发展任务、心理成熟水平、认知心理特点、学习心理意向等显然不同于前成年期未成年人,也与成年早、中期成年人有明显差异性。据此,老年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发要符合老年人身心发展特征,有其显著的特色。

同时,取决于老年教育的意涵和宗旨。老年教育是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提高其生命质量,并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过程。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是老年教育的首要宗旨。具体来讲,即指老年教育使老年人在健康、参与、保障等方面达到尽可能优化,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为其办学目的。若从老年教育培养目标而言,老年教育应促进老年人成为乐于学习、融入社会、康乐向上的现代老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传班人。可见,老年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显然不同于青少年教育,也与成年早、中期成人教育不尽相同。据此,老年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发,要为实现教育宗旨和目标服务,有其显著的特色。

当然,老年教育特色课程,是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就类型来说,有退休准备类、养生保健类、文化修养类、闲暇生活类、代际沟通类、生命终结类等特色课程;就层次来说,有不同老年期的特色课程;就形式来说,有团队式、体验式、活动式、养教式、游学式等特殊学习形式。

(二)研究和探索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从系统论视角来说,课程是个系统,课程建设是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老年期课程及其建设也不例外。老年期是人生运行的最后阶段,是人的生命老化的过程。该过程由准老年期(55~60岁)→低龄老年期(60~70岁)→中龄老年期(70~80岁)→高龄老年期(80岁以上)四个基本阶段构成。基于老年期是人的生命过程,这就要求老年教育不仅为某个阶段老年期服务,而且要为整个老年期服务,促进老年人终生而全面发展。据此,老年教育课程不是零星课程的散装式组合,而是个有规律性的课程体系(系统)。

作为系统的老年教育课程的构建,必须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相关性。所谓整体相关性,即系统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整体联系的统一性。据此,老年教育课程系统建设,既要考虑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一体化,又要考虑课程系统与外部系统相协调。就前者而言,需注意不同老年期课程的纵向衔接问题和不同性质、不同类型老年教育课程的横向沟通问题。

要达到不同老年期课程的纵向衔接的要求,就要对整个老年期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并围绕不同老年期教育的主题,设计特征性核心课程及其相互衔接。准老年期教育,要围绕“准备退休”主题设计特征性核心课程;低龄老年期教育,就要围绕“转变角色”和“潜能开发”主题设计特征性核心课程;中龄老年期教育,要围绕“再调整发展”主题设计特征性核心课程;高龄期教育,要围绕“自我保护与超越”主题设计特征性核心课程。每阶段老年期特征性核心课程之间,应环环紧扣,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

要达到不同性质与类型老年教育课程的横向沟通的要求,同样要在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每类老年教育的性质和宗旨设计特征性核心课程,并加以相互协调和沟通。根据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宗旨,设计保健养生类老年教育特征性核心课程,根据增长知识,调节智能的宗旨,设计职业智能类老年教育特征性核心课程;根据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宗旨,设计文化修养类老年教育特征性核心课程;根据丰富生活、享受快乐的宗旨,设计休闲生活类老年教育特征性核心课程;如此等等。

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人类社会无数的相互交错的力量综合而成的,是一切内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人类社会特殊的运动形式——老年教育的发展,均是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内在因素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外部因素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夯实老年教育发展的内在要素

要加强老年教育内部的基础性建设,包括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对此,《规划》提出“老年教育机构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并列为“重点推进计划”。

就基地建设而言,应建立和完善县(市、区)老年大学—乡镇(街道)老年学校—村(居委会)老年社区学习点的老年教育系统。根据中国国情,特别在中西部地区,提倡在基层社区,社区教育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的“两位一体”融合,实施一套校舍两块牌子。探索“养、医、体、文”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的相结合。

就学科建设而言,以文化自信和创新的思想定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学科建设。具体而言,以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为核心,引领老年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求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为此,要加强老年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应用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以教学任务带动学科建设。积极鼓励有关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及其相关专业,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可开设老年教育研究方向。

就队伍建设而言,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建设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数量主体的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除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到老年教育机构工作,鼓励各级各类教师兼职参与老年教育相关工作外,特别要下工夫掌握和动员社区内各类退休专业人员,为老年教育从事兼职或从事志愿者服务。

(二)营造老年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老龄事业体系。老年教育体现着教育的终身性,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离不开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又必须置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完善之中。老年教育又是老龄事业系统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发展老龄事业离不开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又必须融入到老龄事业系统发展之中。“两个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必要的社会条件。

切实落实老年教育各项保障条件。包括组织保障、法制保障、经费保障、队伍保障、舆论保障等。其中,组织保障,即要切实落实《规划》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法制保障,就要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条所规定的“国家发展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

笔者相信,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四个自信”的引领下,随着“两个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学习型社会的深度推进,定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图片_20190925160428.jpg